通过总结心得体会,在日后面对相似的情况时,我们可以更加从容和自信地应对挑战。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案例,以获得灵感和借鉴。这里有一些引人思考的心得体会经典案例,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中常常抒发对社会不公、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注,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热切呼唤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其中,他的绝句作品以简洁、犀利的语言表达出他独特的人生哲学和创作风格。通过阅读和思考绝句杜甫的诗作,我深受启发,对人生和社会也有了一些体悟和感悟。
首先,绝句杜甫的诗作给人以强烈的现实感。他的诗作往往以生活的点滴为题材,直面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例如《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描写了战乱中人们苦苦等待的心情,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些真实而刻画细腻的描写,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痛苦。通过杜甫的诗作,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面貌,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
其次,绝句杜甫的诗作流露出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他以平民百姓的视角为参照,深入剖析了社会的不公与压迫。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揭示了官军对民众的残酷压迫,以及人民的苦痛和无奈。他所揭示的这些社会问题,让人们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命运产生深思,同时也让我们深感杜甫的心系百姓的真挚情感。他的诗作让我们看到了这一时代的民生疾苦,也激发了我们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改变的冲动。
第三,绝句杜甫的诗作展示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面对困境和苦难,杜甫常常用诗歌来宣泄内心的痛苦和不平。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反抗。例如《佳人》中的“含笑饮杯酒,与众不同,下堂归去更无人,深院静邻孤竹丛。”以及《登高》中的“上有《青天》下有《华不周之分》,穷途苦于眼穿车坏。”都表现出他对于命运的逆来顺受,以及对人生奋斗和追求的独特见解。他的人生哲学鼓励着我们勇敢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难,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
第四,绝句杜甫的诗作形式简练,意境深远。这些四行、五言的绝句,通过简练的语言,点石成金地表达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复杂和思想情感的深度。例如《兵车行》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托于九泉何足伤。”通过简洁而犀利的字句,使读者不禁为杜甫描述的凄苦命运而心生感伤。这样的语言特点使他的诗作在形式上更富有美感,也使读者更容易被诗中的意境所感动。
最后,绝句杜甫的诗作给予了我们对社会和人生的一些启示。他的诗作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沉重的社会现实,引发了我们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注。他的作品以及他的人生哲学,教导我们应该勇敢面对困难,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们应该关爱身边的人,关注他们的疾苦,为他们争取权益。绝句杜甫的诗作,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也激励着我们积极地努力改变现状,为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做出自己的贡献。
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
书堂饮既夜复邀李尚书下马月下绝句。
湖月林风相与清。
残樽下马复同倾。
久弃野鹤如双鬓。
遮莫邻鸡下五更。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少年行二首。
莫笑田家老瓦盆。
自从盛酒长儿孙。
倾银注玉惊人眼。
共醉终同卧竹根。
巢燕养雏浑去尽。
江花结子也无多。
黄衫年少来宜数。
不见堂前东逝波。
少年行。
马上谁家白面郎。
临阶下马蹋人床。
不通姓字粗豪甚。
指点银瓶素酒尝。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李司马桥了承高使君自成都回。
向来江上手纷纷。
三日功成事出群。
已传童子骑青竹。
总拟桥东待使君。
江上被花恼不彻。
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原注:斛斯融,吾酒徒。)。
经旬出饮独空床。
稠花乱蕊畏江滨。
行步欹危实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
未须料理白头人。
江深竹静两三家。
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
应须美酒送生涯。
东望少城花满烟。
百花高楼更可怜。
谁能载酒开金盏。
唤取佳人无绣筵。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不是看花即索死。
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
嫩叶商量细细开。
【教学设计说明】《绝句》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诗中描写了他的住所成都城外浣花溪草堂前的明媚秀丽的景色。整首诗意境优美,一句一景,犹如一幅风景画。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通过展示草堂附近的美丽春色,使学生将欣赏画面与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结合起来,以达到学得主动、愉快的目的。
【主要教学目标】。
1.理解《绝句》所描绘的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春色,体会诗人愉快的心情。
2.通过反复吟诵,体会《绝句》的诗情意境。
【教法特点】改变以往逐词逐句提问讲解的古诗教法,依靠电教媒体的作用发挥古诗意美、音美、形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助电教生动形象的画面,由总到分再到总地展示草堂附近清新明丽的春景,帮助学生深化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领悟诗情意境;二是利用电教直观鲜明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以弥补个别诗句本身并不具备的美感,激发学生的赞美之情。
本课建议安排一教时。
【教学主要步骤】。
一、学生初读诗歌,了解主要内容。
1.读题后,教师简介绝句是诗的体裁,作者是杜甫。
2.学生自读诗歌。了解写什么。
3.教师介绍诗中杜甫描绘了他居住的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春景,并出示整个画面。
二、指导学生细读诗歌,理解诗意,指导吟诵,表达诗情意境。
(一)教学前两句诗。
1.出示“两个黄鹂鸣翠柳”的画面(演示黄鹂的动态),要学生观察黄鹂是什么样子的,柳树是什么色彩,以及黄鹂在柳树枝头干什么。
2.把“鸣”字和“啼”、“叫”相比较,使学生体会到它既把黄鹂写活了又引发出美感。
3.请学生想象黄鹂会歌唱什么。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眼前的画面,再有感情地读。
5.出示“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画面,(展现白鹭飞翔的姿态),问学生是如何欣赏这幅画面的。
6.找出哪个字突出了白鹭的姿态美,帮助学生体会“上”字用得好,把天地间的情景组合在一起了。
7.有感情地朗读。
8.再出示天地组合的画面,教师小结:整句诗描绘的是一幅天地间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二)教学后两句诗。
1.先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诗句中“西岭”、“千秋雪”的含义,知道诗句字面意思怎么讲。
2.教师演示此句诗的画面,(这里电教媒体与教具配合:打开屏幕上的木制窗户,就见岷山雪景的画面),请学生比较它所描绘的景色和前面天地间的春景有何不同。
3.让学生考虑如果把“含”字改成“外”字如何,以体会“含”使用得精当,诗句把景和窗融为一体的描写方法是十分独特的。
4.学生说诗意并朗读。
5.理解“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中“泊”、“东吴”、“万里船”等含义。然后出示句画面(红黄相间的小船停靠在清澈的江面上,电教的特殊效果增添了诗句的美感),让学生欣赏它美在何处。
三、总结诗歌,激发学生赞美之情。
1.出示全景画面,教师配音吟诵。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情意境,有感情地吟诵。
每一堂课都有各自的主题,这主题就如一首歌的基调,或是热情奔放,或是哀怨凄楚;或是缠缠绵绵,或是义愤填鹰,总之前后呼应,一气呵成。我把《绝句》这课的主题定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开始吟诵古诗,一幅画配一首诗,这是序曲;对对子则相当于曲子中的一个引子,是让学生在“对中有画,画中有对”中充分感受美的意境,为主题铺垫;中间的《绝句》就是主调;最后拓展与序曲呼应,也是一幅画,一首杜甫写景名篇。在这首主题曲中,我们再来探讨“对对子”这一引子,它的作用是出人意料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显得异常兴奋,争先恐后地参与,究其原因大致有三个。其一是因为把对对子结合古诗学习这一方式感觉挺新鲜,对对子的内容也比较新奇。其二是学习难度递增适当,由一字颜色到二字丰富的事物,学生“跳一跳,便能摘到”,学生学起来便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其三,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对子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对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并鼓励学生在文学殿堂里畅想。
2、通过学生对对子,教师为此补语,在学生的脑海中不断出现一幅幅美的画面,滋养了孩子们的心灵,丰富了他们的感觉。学生不禁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想不到自己对的对子在我们的想象中竟可以那么美。真是“对中有画,画中有对”啊!
3、内容上,为后面学习对仗十分工整的诗句埋下伏笔;情感上,为深入体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做热身运动。
许多古诗词中都有一些精彩的对句,这往往是诗中的精华,引导学生去发现并感受它们,是体会诗的意境,学好古诗的一个金点子。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江水碧绿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
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过去了,
不知什么时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注释】。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逾:更加。
欲:好像。
燃:燃烧。
过:过去。
何:什么。
【赏析】。
其一。
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题张氏隐居——杜甫。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内容】。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赏析】:
清人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话》里有段评论杜甫绝句诗的话:
他说杜甫“别开异径”,在盛唐七绝中走出一条新路子,这是熟读杜甫绝句的人都能感觉到的。除了极少数篇章如《赠花卿》、《江南逢李龟年》等外,他的七绝确是与众不同。
首先,从内容方面扩展了绝句的领域。一切题材,感时议政,谈艺论文,纪述身边琐事,凡能表现于其他诗体的,他同样用来写入绝句小诗。
其次,与之相联系的,这类绝句诗在艺术上,它不是朦胧缥缈,以韵致见长之作;也缺乏被诸管弦的唱叹之音。它所独开的胜境,乃在于触机成趣,妙绪纷披,读之情味盎然,有如围炉闲话,剪烛论心;无论感喟歔欷,或者嬉笑怒骂,都能给人以亲切、真率、恳挚之感,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朴质而雅健的独特风格,是耐人咀嚼不尽的。
《戏为六绝句》(以下简称《六绝句》)就是杜甫这类绝句诗标本之一。
以诗论诗,最常见的形式是论诗绝句。它,每首可谈一个问题;把许多首连缀成组诗,又可见出完整的艺术见解。在我国诗歌理论遗产中,有不少著名的论诗绝句,而最早出现、最有影响的则是杜甫的《六绝句》。
《六绝句》作于上元二年(761),前三首评论作家,后三首揭示论诗宗旨。其精神前后贯通,互相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绝句》第一首论庾信。杜甫在《春日忆李白》里曾说,“清新庾开府”。此诗中指出庾信后期文章(兼指诗、赋),风格更加成熟:“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健笔凌云,纵横开阖,不仅以“清新”见长。唐代的“今人”,指手划脚,嗤笑指点庾信,适足以说明他们的无知。因而“前贤畏后生”,也只是讽刺的反话罢了。
第二、三首论初唐四杰。初唐诗文,尚未完全摆脱六朝藻绘余习。第二首中,“轻薄为文”,是时人讥哂“四杰”之辞。史炳《杜诗琐证》解此诗云:“言四子文体,自是当时风尚,乃嗤其轻薄者至今未休。曾不知尔曹身名俱灭,而四子之文不废,如江河万古长流。”
第三首,“纵使”是杜甫的口气,“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则是时人哂笑四杰的话(诗中卢王,即概指四杰)。杜甫引用了他们的话而加以驳斥,所以后两句才有这样的转折。意谓即便如此,但四杰能以纵横的才气,驾驭“龙文虎脊”般瑰丽的文辞,他们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这三首诗的用意很明显:第一首说,观人必观其全,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第二首说,评价作家,不能脱离其时代的条件。第三首指出,作家的成就虽有大小高下之分,但各有特色,互不相掩。我们应该恰如其分地给以评价,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向前人学习。
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三首诗的意义,远不止这些。
魏、晋六朝是我国文学由质朴趋向华彩的转变阶段。丽辞与声律,在这一时期得到急剧的发展,诗人们对诗歌形式及其语言技巧的探求,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而这,则为唐代诗歌的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来,六朝文学又有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倾向,特别到了齐、梁宫体出现之后,诗风就更淫靡萎弱了。
因此,唐代诗论家对六朝文学的接受与批判,是个极为艰巨而复杂的课题。
当齐、梁余风还统治着初唐诗坛的时候,陈子昂首先提出复古的主张,李白继起,完成了廓清摧陷之功。“务华去实”的风气扭转了,而一些胸无定见、以耳代目的“后生”、“尔曹”之辈却又走向“好古遗近”的另一极端,他们寻声逐影,竟要全盘否定六朝文学,并把攻击的目标指向庾信和初唐四杰。
庾信总结了六朝文学的成就,特别是他那句式整齐、音律谐和的诗歌以及用诗的语言写的抒情小赋,对唐代的律诗、乐府歌行和骈体文,都起有直接的先导作用。在唐人的心目中,他是最有代表性的近代作家,因而是非毁誉也就容易集中到他的身上。至于初唐四杰,虽不满于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但他们主要的贡献,则是在于对六朝艺术技巧的继承和发展,今体诗体制的建立和巩固。而这,也就成了“好古遗近”者所谓“劣于汉魏近风骚”的攻击的口实。
如何评价庾信和四杰,是当时诗坛上论争的焦点所在。杜甫抓住了这一焦点,在《六绝句》的后三首里正面说了自己的看法。
“不薄今人爱古人”中的“今人”,指的是庾信、四杰等近代作家。杜甫之所以爱古而不薄今,是从“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发的。“为邻”,即引为同调之意。在杜甫看来,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词丽句”不可废而不讲。更何况庾信、四杰除了“清词丽句”而外,尚有“凌云健笔”、“龙文虎脊”的一面,因此他主张兼收并蓄:力崇古调,兼取新声,古、今体诗并行不废。“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当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
但是,仅仅学习六朝,一味追求“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一类的“清词丽句”,虽也能赏心悦目,但风格毕竟柔媚而浅薄;要想超越前人,必须恢宏气度,纵其才力之所至,才能掣鲸鱼于碧海;于严整体格之中,见气韵飞动之妙;不为篇幅所窘,不被声律所限,从容于法度之中,而神明于规矩之外。要想达到这种艺术境界,杜甫认为只有“窃攀屈宋”。因为《楚辞》的精采绝艳,是千古诗人的不祧之祖。由六朝而上追屈、宋,才能如刘勰所说:“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则顾盼可以驱辞力,咳唾可以穷文致”(《文心雕龙。辨骚》),不至于沿流失源,堕入齐、梁轻浮侧艳的后尘了。
杜甫对六朝文学既要继承、也要批判的思想,集中表现在“别裁伪体”、“转益多师”上。
《六绝句》的最后一首,前人说法不一。这里的“前贤”,系泛指前代有成就的作家(包括庾信、四杰)。“递相祖述”,意谓因袭成风。“递相祖述”是“未及前贤”的根本原因。“伪体”之伪,症结在于以模拟代替创造。真伪相混,则伪可乱真,所以要加以“别裁”。创造和因袭,是杜甫区别真、伪的分界线。只有充分发挥创造力,才能直抒襟抱,自写性情,写出真的文学作品。庾信之“健笔凌云”,四杰之“江河万古”,乃在于此。反之,拾人牙慧,傍人门户,必然是没有生命力的。堆砌词藻,步齐、梁之后尘,固然是伪体;而高谈汉、魏的优孟衣冠,又何尝不是伪体?在杜甫的心目中,只有真、伪的区别,并无古、今的成见。
“别裁伪体”和“转益多师”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别裁伪体”,强调创造:“转益多师”,重在继承。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转益多师是汝师”即无所不师而无定师。这话有好几层意思:无所不师,故能兼取众长;无定师,不囿于一家,虽有所继承、借鉴,但并不妨碍自己的创造性。此其一。只有在“别裁伪体”区别真伪的前提下,才能确定“师”谁,“师”什么,才能真正做到“转益多师”。此其二。要做到无所不师而无定师,就必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别人的成就,在吸取的同时,也就有所扬弃。此其三。在既批判又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熔古今于一炉而自铸伟辞,这就是杜甫“转益多师”、“别裁伪体”的精神所在。
《六绝句》虽主要谈艺术方面的问题,但和杜甫总的创作精神是分不开的。诗中“窃攀屈宋”、“亲风雅”则是其创作的指导思想和论诗的宗旨。
这六首小诗,实质上是杜甫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诗论的总纲;它所涉及的是关系到唐诗发展中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在这类小诗里发这样的大议论,是前所未有的。诗人即事见义,如地涌泉,寓严正笔意于轻松幽默之中,娓娓而谈,庄谐杂出。李重华说杜甫七绝“别开异径”,正在于此。明乎此,这诗之所以标为《戏为六绝句》,也就不烦辞费了。
(马茂元)。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绝句》中的第三首。是杜甫在听闻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心情愉快所作。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
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
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文档为doc格式。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的作品脍炙人口,广为传诵。他的诗作不仅揭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绝句是杜甫创作的主要形式之一,而杜甫听课则是他创作的重要来源之一。下面,我将结合杜甫的名篇《秋兴八首》谈谈一些关于绝句以及杜甫的创作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绝句的特点。
绝句是一种短小精炼的四行诗,每行五、七、五、七个字,字数有限却善于抒发情感和思想。它以简洁、准确、深入的语言表达,能够使读者一下子就被打动,进而引起共鸣。而杜甫的绝句,大多以抒发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忧虑为主题,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揭示,表达了对时局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例如,《秋兴八首》中的“自甘心力老,终此作闲人”和“岁暮成忧愁,天寒翠袖薄”等句子,体现了杜甫对自己和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
据史书记载,杜甫曾任国子监教书,他积极倾听名家讲课,不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他认为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诗人,必须有渊博的知识背景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杜甫听课对他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秋兴八首》中,我们不难发现杜甫借用了许多典故和古代历史事件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正是他对课堂听讲的积极参与和研究,使他的作品更加生动、深刻。
杜甫在听课过程中,不仅收获了海量的知识,更加深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认识。他学会了反思,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世界,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从课堂中学到的历史、政治、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充实了他的诗歌,使他的诗作更具时代感和深度,同时也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通过课堂听讲,杜甫也结识了许多文人雅士,互相交流、相互启发,对他的创作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五段:结论。
绝句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诗体,杜甫作为伟大的诗人,尤其擅长利用这一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杜甫听课则是他创作的重要来源之一,让他汲取了丰富的知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他的诗作生动地揭示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对时局的关切,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通过研究杜甫的绝句和他听课的心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创作过程和诗人的心路历程,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解读这些文学作品的内涵。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